时间: 2025-05-01 23:5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51:50
词汇“失魂胆”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理解,“失魂”通常指的是失去精神或魂魄,形容人极度惊恐或精神恍惚;“胆”则通常指勇气或胆量。将两者结合,“失魂胆”可能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极度缺乏勇气或精神状态极差。
“失魂胆”字面意思是指失去魂魄和胆量,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或精神崩溃的状态。
由于“失魂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方言中出现,用以形容人物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由于“失魂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可能是某些地区或特定群体在特定情境下创造的词汇。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人们可能用“失魂胆”来形容在极端恐惧或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战争或其他极端**时。
“失魂胆”这个词给人一种负面、恐惧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无助、恐慌和精神崩溃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失魂胆”这个词的情况。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他独行于荒野,失魂胆。
恐惧如影随形,心神俱散,
在这无边的黑暗中,何处是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孤独行走,表情惊恐,眼神空洞。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声、心跳声或远处的不明声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类似的表达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或精神崩溃的状态。
“失魂胆”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能够形象地描述人在极端恐惧或精神崩溃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心理状态。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魂】
(形声。从鬼,云声。本义: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魂,阳气也。 、 《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 、 《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 、 《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 《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 《灵枢经》-随神而来往者谓之魂。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魂去尸长留。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魂悸以魄动。
【组词】
魂识、 魂气、 魂骸、 魂质
3.
【胆】
(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引证】
《说文》。俗字作“胆”。-膽,连肝之府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按,形如瓶,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华佗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淮南子·精神》。注:“胆,金也。”-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 、 李白《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组词】
胆结石、 胆裂、 胆裂魂飞、 胆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