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2:36
“失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物体失去了原有的黏性或附着力。在日常生活中,它通常用来描述胶水、黏土或其他黏性物质因为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而失去黏性,不再能够粘合或附着在物体上。
“失黏”一词由“失”和“黏”两个字组成。其中,“失”表示失去,“黏”表示黏性。在古代汉语中,“黏”字已有黏附的意思,而“失黏”则是近代汉语中形成的词汇,用以描述黏性物质的性能变化。
在某些文化中,“失黏”可能被用来象征关系的破裂或情感的淡化。例如,在描述一段婚姻关系时,可能会用“失黏”来形容夫妻间的感情不再紧密。
“失黏”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无情和物质的脆弱。它可能引发一种无奈或遗憾的情感,尤其是在描述人际关系或珍贵物品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胶水失黏的情况,需要重新选择合适的黏合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可能需要努力维护,以免关系“失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胶,情谊若黏,时光流逝,失黏难免。”
在英语中,“失黏”可以对应为“lose viscosity”或“lose adhesion”,但在日常用语中,可能更多地使用“dried up”或“no longer sticky”来描述类似情况。
“失黏”这个词汇虽然看似简单,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状态的变化,也隐喻了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变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并灵活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黏】
粘连;胶合。
【引证】
《说文》-黏,相着也。从黍,占声。字亦作粘。 、 《苍颉篇》-黏,合也。 、 《礼记·乐记》-则无黏滞之音矣。
【组词】
黏贴、 黏带、 黏补、 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