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3:52
宣誓:指个人或集体在特定场合下,通过庄严的言辞表达自己的决心、忠诚或承诺。通常涉及对某种权威、原则或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宣誓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的“swaran”,意为发誓。随着时间的推移,宣誓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在正式场合下的庄严承诺。
在许多文化中,宣誓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行为,代表着个人的诚信和责任感。在法律和政治领域,宣誓是确保公正和诚信的重要手段。
宣誓常常带有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责任、忠诚和坚定。它能够激发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在个人生活中,宣誓可能出现在婚礼、就职等重要时刻,成为个人承诺和决心的象征。例如,在婚礼上,新人通过宣誓表达对彼此的爱和承诺。
在诗歌中,宣誓可以用来表达深切的情感和坚定的决心:
在星辰的见证下,我宣誓,
无论风雨,无论世事变迁,
我的心,永远与你同在。
宣誓常常与庄严的仪式、正式的场合和庄重的音乐联系在一起。视觉上,可能联想到法庭上的法官、婚礼上的新人,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庄重的誓言和仪式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宣誓的形式和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宣誓常涉及对上帝的信仰,而在东方文化中,宣誓可能更侧重于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宣誓是一个充满庄严和神圣感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宣誓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和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宣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它体现了人类对诚信、责任和忠诚的追求。
1.
【宣】
(形声。从宀(mián),亘(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引证】
《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宣,天子宣室也。 、 《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 、 《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受釐坐宣室。 、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2.
【誓】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誓,以言约束也。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 、 《书·甘誓》。注:“要信也。”-予誓,告汝誓命。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司射西面誓之。 、 《左传·隐公元年》-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赵长卿《贺新郎》-终待说山盟海誓。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为誓与城为殉。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组词】
誓志、 誓死不贰、 誓辞、 誓戒、 誓剑、 誓书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