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26:42
词汇“瑕瞆”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瑕”通常指玉石上的瑕疵,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不足;“瞆”则是一个古字,意为眼睛昏花或视力模糊。将两者组合,“瑕瞆”可能被理解为指视觉上的缺陷或不清晰,或者比喻性地指事物的不完美或缺陷。
由于“瑕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形容人物的某种缺陷或不完美,或者在描述物品时强调其瑕疵。
“瑕”源自古代对玉石瑕疵的描述,而“瞆”则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字,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因此,“瑕瞆”作为一个组合词,其使用和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明显。
在**传统文化中,玉石象征着纯洁和完美,因此“瑕”常用来比喻人的缺点或事物的不足。而“瞆”作为一个描述视觉缺陷的字,可能在古代医学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有所使用。
“瑕瞆”一词可能引起人们对不完美或缺陷的联想,这种联想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如遗憾、失望或批评。
由于“瑕瞆”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瑕瞆”用于描述一个有缺陷但独特的艺术品,或者一个有缺点但个性鲜明的人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有瑕疵的玉石或模糊的视觉图像。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描述缺陷或不完美的声音,如叹息或批评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瑕瞆”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如英语中的“flawed vision”或“imperfect clarity”。
“瑕瞆”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含义主要集中在描述事物的不完美或缺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尽管“瑕瞆”不常见,但它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
2.
【慝】
(会意。从匿,从心。匿(nì),隐藏。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本义:邪恶,恶念)。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文:“慝,言隐匿其情以饰非。”-崇谗慝也。 、 《周礼·环人》。注:“慝,阴奸也。”-察军慝。 、 《左传·僖公十五年》。注:“阴恶,非法所得。”-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奸恶也。”-日入慝作。 、 《周礼·匡人》。注:“奸伪之恶也。”-匡邦国而观其慝。 、 唐·刘叉《雪车》-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
【组词】
慝人、 慝作、 慝伪、 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