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9:33
词汇“瑕殄”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由两个汉字组成:“瑕”和“殄”。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词汇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瑕殄”可以理解为彻底消除缺点或错误。
由于“瑕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它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古文中,用以表达彻底改正错误或消除缺陷的意愿或行为。
“瑕”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而“殄”字则较早见于《诗经》。两者结合的“瑕殄”可能在古文中出现,用以强调彻底性。
在**传统文化中,玉石象征着纯洁和完美,因此“瑕”字常用来比喻人的缺点。而“殄”则强调了彻底性和决断力,这在强调改革和自我完善的语境中尤为重要。
“瑕殄”一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它鼓励人们面对并改正自己的不足,追求更高的完美。
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我们常常需要“瑕殄”自己的不足,不断学*和进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愿以瑕殄之志,铸就无瑕之身。”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打磨一块玉石,努力去除其上的瑕疵,这幅画面可以与“瑕殄”一词产生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eliminate flaws”或“perfect oneself”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瑕殄”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指出了问题的存在,更强调了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
1.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
2.
【殄】
(形声。歺(è),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殄,尽也。 、 《书·毕命》-余风未殄。 、 《诗·大雅·瞻卬》-邦国殄瘁。 、 《左传·宣公二年》-败国尽民。 、 《淮南子·本经》-丁殄地财。
【组词】
殄瘁、 殄绝、 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