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6-25 06:4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6-25 06:46:38
孤羸(gū léi)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孤”和“羸”。
结合起来,孤羸形容一个人不仅孤独无助,而且身体瘦弱,处境艰难。
孤羸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悲惨境遇,如在古典小说或诗歌中,用来形容被遗弃或遭受苦难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时,如讲述一个孤儿或流浪者的故事时,可能会用到。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心理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
孤羸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孤独和瘦弱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仍保留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传统文化中,孤羸**常与悲情、不幸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社会不公或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孤羸这个词给人一种悲伤和无助的感觉,联想到孤独的老人、被遗弃的孩子或是遭受不幸的个体。它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关怀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孤羸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或写作场合,如撰写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参与慈善活动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孤羸的身影,在寒风中摇曳, 心灵的灯火,在黑暗中微弱。 虽孤羸,却不失希望的光芒, 在绝望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孤羸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瘦弱的身影独自走在荒凉的街道上,背景是灰暗的天空和冷清的街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脚步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声。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lonely and frail”或“solitary and weak”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孤羸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地表达孤独和瘦弱的形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羸】
(形声。从羊,本义:瘦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本训当为瘦羊,转而言人耳。-羸,瘦也。 、 汉·贾谊《论积贮疏》-羸老易子。 、 《资治通鉴·唐纪》-皆羸老之卒。 、 《资治通鉴》-悉使羸兵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