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3:11
词汇“桃弓苇戟”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文化背景出发。
“桃弓苇戟”字面意思是指用桃木制成的弓和用苇杆制成的戟。桃木在**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有驱邪避凶的作用,而苇杆则是一种轻便的材料,常用于制作简易的武器或工具。
由于“桃弓苇戟”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然而,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到类似的物品,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战争或民间传说时。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以下示例句子可能更多是想象性的:
同义词:木弓竹戟(类似的简易武器) 反义词:铁弓钢戟(强调坚固和现代化的武器)
“桃弓苇戟”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对简易武器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词汇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消失。
在**传统文化中,桃木和苇杆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桃木常与驱邪避凶联系在一起,而苇杆则象征着轻盈和灵活。
提到“桃弓苇戟”,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简朴生活和民间传说,带来一种古朴和神秘的情感。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创作或讲述古代故事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增加历史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桃弓轻挽,苇戟斜倚,古风悠悠,诉说千年传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士手持桃弓苇戟的画面,音乐上可以搭配古筝或笛子,营造出古风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简易武器可能也有特定的名称和象征意义,例如在北欧神话中,简易的木制武器也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桃弓苇戟”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学和分析更多是对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一种探索。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1.
【桃】
(形声。从木,兆声。本义:果木名)。
桃树。
【引证】
《说文》-桃,桃果也。 、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2.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3.
【苇】
(形声。从艸,韦声。本义:芦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苇,大葭也。 、 《易·说卦》-震为萑苇。
【组词】
苇车、 苇杖、 苇索、 苇茭、 苇戟桃杖、 苇荻、 苇莞、 苇带、 苇笮、 苇薄
4.
【戟】
(会意。从戈,从榦(gàn)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同本义 。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引证】
《说文》-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 、 《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戟广寸有半。 、 《诗·秦风·无衣》-修我矛戟。 、 《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 、 《广东军务记》-刀戟纵横。
【组词】
戟戈、 戟盾、 戟牙、 戟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