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4:14
词汇“畏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畏”通常表示害怕或敬畏,“义”则可以指正义、道义或义务。将两者结合,“畏义”可能指的是对正义或道义的敬畏或害怕。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假设的含义进行。
“畏义”可能指的是对道德规范或社会正义的敬畏或害怕。这种敬畏可能源于对违反这些规范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恐惧,或是对这些规范本身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尊重。
由于“畏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但“畏”和“义”都是古代汉语中就存在的词汇,分别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传统文化中,“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仁”、“礼”、“智”、“信”并称为儒家五常。因此,“畏义”可能在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强调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守。
“畏义”可能让人联想到对道德的严肃态度和对正义的追求。它可能激发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思考,以及对不道德行为的批判。
在现实生活中,“畏义”可能体现在对法律的遵守、对社会规范的尊重,以及在面对道德选择时的内心挣扎。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义”来表达对道德的敬畏:
在夜的深渊,我畏义如影随形,
心中的天秤,始终倾向正义之光。
“畏义”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肃穆的仪式,或是深沉的音乐,如巴赫的**音乐,传达出一种对神圣和道德的敬畏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英语中的“fear of injustice”或“reverence for justice”,但这些表达不如“畏义”那样简洁和富有内涵。
“畏义”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体现了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态度和情感。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