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4:40
“畏之如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害怕得像害怕一样”。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感到极度恐惧或敬畏,就像人们普遍对的恐惧一样。
在文学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对某种强大或危险事物的恐惧心理,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直接地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对某事的极度害怕。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们对权威或未知事物的反应。
“畏之如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的普遍恐惧。在古代,**是森林中的霸主,人们对它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表达对各种强大或危险事物的恐惧。
在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威严,因此“畏之如虎”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威和强大力量的敬畏。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对社会规范或权威人物的恐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恐惧和敬畏。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在自然界中强大而不可预测的生物,以及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强大力量时的无助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前感到极度紧张,那时我觉得自己对舞台的恐惧就像是“畏之如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黑暗如虎,我的心跳加速,畏之如虎。”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只威猛的在森林中徘徊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的咆哮声,那种深沉而震撼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scared as a rabbit in front of a snake”,虽然表达的情感相似,但使用的动物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不同动物的恐惧象征。
“畏之如虎”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对强大和危险事物的恐惧心理。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和传达恐惧的情绪。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它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则以违上命文致其罪,浙人畏之如虎。
张飞过于凶狠,部下对他~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4.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