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3:48
[叩阍]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叩”和“阍”。其中,“叩”字意为敲打或询问,而“阍”字则指宫门或守门人。因此,“叩阍”字面意思是指敲打宫门或向守门人询问。在古代,这个词汇常用来比喻向有权势的人或机构申诉或请求帮助。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叩阍”常用于描述臣子或百姓向**或官府申诉的情景,如《左传》中有“叩阍而告”的用法。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叩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引申为向权威机构或高层管理者提出诉求或建议。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政治学领域,“叩阍”可能被用来描述公民向政府或法院提出申诉的行为。
同义词:申诉、诉求、请愿
反义词:无视、忽略
“叩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向宫廷或官府提出请求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仍保留了向高层或权威机构提出诉求的含义。
在**古代社会,“叩阍”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反映了民众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叩阍”的情况减少,但其背后的精神——向权威机构提出合理诉求——仍然存在。
“叩阍”一词带有一种庄严和正式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宏伟和权威。在现代语境中,它可能唤起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叩阍”可以比喻为向领导或权威人士提出建议或诉求的行为。例如,在工作中,员工可能会通过正式渠道向管理层提出改进建议,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叩阍”。
在诗歌中,可以将“叩阍”融入描述历史场景的诗句中: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叩阍声声,诉不尽千古冤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臣子跪在宫门前,敲打宫门,寻求正义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重的敲门声和回荡在宫墙间的回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或“petition to the king”,都表达了向更高权威提出诉求的含义。
“叩阍”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行为,也体现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在现代语境中,它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勇敢地向权威机构提出诉求。
1.
【叩】
(《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pū),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列子·汤问》-叩石垦壤。 、 《周礼·地官·司关》-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 、 《荀子·法行》-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 、 《论语·宪问》-以杖叩其胫。 、 《淮南子·说林》-眾者叩舟。 、 马中锡《中山狼传》-以杖叩狼。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娘以指叩门扉。
【组词】
叩胫、 叩门扉、 叩心、 叩门
2.
【阍】
(形声。从門,昏声。“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守门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阍,常以昏闭门隶也。 、 《易·说卦传》-艮为阍寺。 、 《礼记·祭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 、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寺人也。
【组词】
阍者、 阍人、 阍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