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5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51:46
信访:这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信”和“访”两个字组成。其中,“信”通常指书信,而“访”则指访问或拜访。结合起来,“信访”字面意思是通过书信或直接访问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提出问题、意见或诉求。在**,信访特指公民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或亲自访问政府机关,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或投诉的行为。
“信访”一词在古代已有雏形,当时的“上书”或“上表”可以看作是信访的早期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成立后,信访制度逐渐规范化,成为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在**,信访制度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即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倾听民意,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提到信访,可能会联想到民众的无奈、政府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它既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也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反映。
在个人生活中,信访可能是一个解决特定问题的途径,比如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或服务问题时,通过信访渠道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信访可以被用来象征民众的声音和政府的回应,如:
在信访的纸上,
民众的声音汇聚成河,
流向那高墙内的殿堂,
期待一缕阳光的照耀。
视觉上,信访可能让人联想到堆积如山的信件或排队等候的民众。听觉上,可能是信访办公室内嘈杂的讨论声或电话铃声。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公众咨询”、“公民投诉”或“政府反馈”,但其具体实施和效果可能因国情而异。
信访作为一个词汇和制度,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公民表达诉求的途径,也是政府了解民意、改进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信访”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社会和政治文化。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访】
(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訪,泛谋也。 、 《尔雅》-訪,谋也。 、 《书·洪范》-王访于箕子。 、 《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 、 《周礼·内史》-受纳访 、 《国语·楚语》-使访物官。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组词】
访断、 访覃、 访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