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2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21:41
“争斤论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争论重量上的微小差异,比喻过分计较琐碎小事,缺乏大局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了整体和本质。
在文学作品中,“争斤论两”常用来讽刺那些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过分计较小事的行为,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争执。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那些在决策时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行为。
“争斤论两”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度量衡制度,当时人们用“斤”和“两”来衡量物品的重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比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分计较小事的行为。
在**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和“大度包容”,因此“争斤论两”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在社会交往中,过分计较小事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因此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人们常常被鼓励要有大局观,不要在小事上纠缠。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小事而争吵不休的场景,感到烦躁和无奈。在表达时,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成语,以免给人留下小气或不成熟的印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争斤论两”而导致合作失败的情况。有一次,我和朋友合作一个项目,因为对分工的细节争执不下,最终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合作中保持大局观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纷扰的世界里, 我们何必争斤论两, 让心灵的天平, 倾斜于宽容与理解。”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两个人在秤上争论各自的重量,而秤的指针在微小的刻度间摇摆不定。听觉上,我可以想象两个人在激烈争论时的高声和急促的语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litting hairs”或“quibbling over trifles”,它们都表达了过分计较小事的意思。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成语或表达方式,反映了人类在处理琐碎事务时的共同心理。
通过对“争斤论两”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大局观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避免过分计较小事,而要注重整体和长远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我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这个成语,以增强我的表达效果。
你不要过分~。
你不要过分~
1.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2. 【斤】 ——如“千斤”(qiānjin):起重的工具。
3.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
4.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