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2:21
听证 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听取证据、陈述或意见的过程,通常在法律、行政或公共事务中进行。基本含义是指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下,通过听取各方的陈述和证据,以便做出决策或形成意见。
听证 一词源于汉语,由“听”和“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听”意味着听取或聆听,“证”则指证据或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法律和行政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含义。
在民主社会中,听证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参与机制,它体现了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尊重和考虑。在法律体系中,听证则是确保公正和透明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听证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正式和严肃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庄重、决策的严谨以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个人层面,听证可能引发对公正、透明和参与感的期待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听证的概念也可以应用于各种非正式场合,如家庭会议、团队讨论或社区活动。例如,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听证的方式,共同讨论和解决家庭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证”融入到对公正和真理的追求中:
在沉默的法庭上,
听证的声音回荡,
真理的光芒,
穿透谎言的迷雾。
听证 这个词可以联想到法庭的场景,如法官的锤子声、律师的辩论声以及证人的证词。视觉上,可以想象法庭的庄重氛围、法官的威严以及参与者的专注。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听证”的概念有相似的对应词汇,如英语中的“hearing”或“trial”。这些词汇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都体现了听取证据和陈述的正式过程。
听证 这个词在法律、行政和公共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体现了公正和透明的原则,也是公众参与和表达意见的重要途径。在个人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听证”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和法律事务。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