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7:30
“朔雪”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朔”和“雪”。其中,“朔”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即每月的开始,也常用来指代北方或北方的风;“雪”则是指从云中降落的冰晶,通常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因此,“朔雪”字面意思是指在农历月初降下的雪,或者特指北方的雪。
在文学作品中,“朔雪”常用来描绘寒冷、荒凉的北方景象,营造一种孤寂或壮美的氛围。例如,在古诗词中,“朔雪”可能与边塞、征戍等主题相结合,表达战士的坚韧和边疆的艰苦。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特定气候或地理环境时,仍能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情感色彩。
“朔”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月相的开始,后来引申为北方的意思。“雪”字则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表示从天而降的冰晶。两个字组合成“朔雪”,在古代文学中逐渐形成特定的意象。
在文化中,“朔雪”常与北方的边疆、军事防御等主题相关联,反映了古代对北方边疆的关注和防御的需要。同时,它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用来表达对边疆战士的敬意和对边疆生活的描绘。
“朔雪”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寒冷、孤寂和壮美。它让我联想到广阔的雪原、坚韧的战士和边疆的宁静。这种词汇在表达中能够营造出一种深沉和宏大的氛围。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朔雪”这个词,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这个词常常让我感受到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绘和对战士的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朔雪”:
朔雪飘落边关外, 战士铁衣映寒光。 千里冰封心不改, 只为家国安宁长。
视觉上,“朔雪”让我联想到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寒冷而宁静。听觉上,可能是风雪交加的声音,或者是边疆战士的号角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朔雪”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可以通过描述北方的雪或寒冷的气候来表达。
“朔雪”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在文学和语言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这个词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意义,也认识到了它在表达中的独特价值。
1.
【朔】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朔,月一日始苏也。 、 《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 《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 、 《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朔月奠。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组词】
朔参官、 朔望之礼、 朔望之辰、 朔晦、 朔法、 朔数、 朔食、 朔旦
2.
【雪】
(会意。从雨,从彗,彗(huì)省声。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谢惠莲《雪赋》题注引《五经通训》-春洩气为雨,雨凝为雪。 、 《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 、 《诗·曹风·蜉虫游》-麻衣如雪。 、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 杜甫《北征》诗-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组词】
雪案萤窗、 雪里鸿、 雪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