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5:49
“朔野”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朔”和“野”。其中,“朔”通常指农历每月初一,即新月出现的日子,也泛指北方或北方的边远地区;“野”则指田野、郊外或未开垦的土地。结合起来,“朔野”字面意思是指北方的荒野或边远地区。
在文学作品中,“朔野”常用来描绘荒凉、辽阔的北方景象,带有一定的悲壮和苍凉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地理环境或历史背景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历史学,可能会用“朔野”来指代特定的地理区域。
“朔”字源于古代对月相的观察,指新月,后引申为北方。“野”字则一直指田野或郊外。两个字结合的“朔野”在古代文学中常见,用以描绘北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在**文化中,北方常被赋予荒凉、艰苦的意象,与南方的温婉、繁华形成对比。因此,“朔野”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边疆的艰苦和战士的英勇。
“朔野”一词给人以荒凉、孤独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广阔无垠的北方大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坚韧和勇敢。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曾旅行到**的北方地区,可能会亲身体验到“朔野”的广袤和荒凉,这种体验会加深对这一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朔野的风,吹过千年的孤独,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覆盖着白雪的广阔平原,寒风呼啸;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低沉、悠长的乐曲,表达北方的苍凉和深远。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可以通过组合词或短语来表达,如英语中的“northern wilderness”。
“朔野”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概念,也承载了历史和文学的厚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1.
【朔】
(会意。从月,从屰,屰(nì)亦声。本义:农历每月初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朔,月一日始苏也。 、 《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 《白虎通·四时篇》-月言朔。 、 《仪礼·士丧礼》。注:“朔月,月朔也。”-朔月奠。 、 《诗·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苦。
【组词】
朔参官、 朔望之礼、 朔望之辰、 朔晦、 朔法、 朔数、 朔食、 朔旦
2.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