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3:49
“士敏土”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士兵的粮食”,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可能在一些古籍或特定文献中出现,用以指代军队的粮食补给。
由于“士敏土”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它的使用语境主要限于历史文献、军事研究或特定文学作品中。在这些语境下,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在描述战争或军事行动的背景中。
同义词:军粮、兵粮 反义词:无(由于该词汇不常用,反义词不明显)
“士敏土”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中对军队粮食的称呼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不再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惯而逐渐淡出常用词汇表。
在古代**,军队的粮食补给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士敏土”在古代军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后勤的重视。
由于“士敏土”与古代战争和军事后勤相关,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古代战争的艰苦和军队生活的联想,带来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反应。
由于“士敏土”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但在学*古代军事历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增加对古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理解。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士敏土”来增强作品的历史氛围,例如:“在那场漫长的围城中,士敏土的匮乏成为了守军最大的困扰。”
由于“士敏土”与古代战争相关,可以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士兵们忙碌搬运粮食的场景,或者是战鼓声中士兵们准备出征的画面。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士敏土”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军粮”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military provisions”或“army rations”。
“士敏土”作为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文化,并在特定的语境下丰富语言表达。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敏】
(形声。从攴(pū),每声。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本义:动作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敏,疾也。 、 《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 《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
【组词】
敏给、 敏赡、 敏睿、 敏疾、 敏思、 敏才
3.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