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7:00
“士服”一词通常指的是古代**士人(即读书人、士大夫阶层)所穿着的特定服饰。这种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但通常包括长袍、冠帽等,用以区分士人与普通百姓的身份。
在文学作品中,“士服”常被用来描绘古代士人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研究、古装剧、传统节日等专业领域或文化活动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
同义词“儒服”强调的是儒家学者的服饰,而“士大夫服饰”则更具体地指士大夫阶层的服饰。反义词则指的是普通百姓或农民的服饰,与士服形成鲜明对比。
“士服”一词源于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服的样式和材质都有所变化。从先秦时期的简单长袍,到明清时期的华丽官服,士服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审美的变迁。
在**传统文化中,士服不仅是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知识、礼仪和身份。士服的使用和设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
提到“士服”,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士人的风雅和学识,以及那种庄重而典雅的氛围。这种联想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亲眼见到过展示的士服,那种精致的手工和典雅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士人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写:
青衫飘逸士服长,
墨香书卷伴身旁。
一曲琴音传千古,
风雅不减旧时光。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士服的精致绣花和流畅线条,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与士服的典雅形象相得益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装或日本的武士装,它们也代表了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身份。
“士服”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服饰文化,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1.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2.
【服】
车厢。
【引证】
《考工记·车人》-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 、 《周礼·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负载;负荷。
【引证】
《墨子》-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