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4:38
“审时定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仔细观察时局,确定自己的立场或策略。这个成语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深入分析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和策略。
在文学作品中,“审时定势”常用于描述人物在政治、军事或商业等领域的决策过程,强调其深思熟虑和策略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建议某人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周全,不要轻率行事。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或军事学,这个词汇用于讨论战略规划和决策制定。
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洞察时局”更侧重于观察和理解,而“审时定势”则更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决策和行动。
“审时定势”源自**古代的兵法和政治策略,强调在复杂环境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行动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和政治,也应用于商业和个人决策等领域。
在文化中,“审时定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各种复杂情况下保持平衡和适度的原则。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重视策略和长远规划的思维方式。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深思熟虑的印象,联想到智者或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和智慧。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策略和远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职业规划时使用“审时定势”的原则,通过分析行业趋势和个人优势,做出了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将“审时定势”融入描述智者决策的场景,如:
智者审时定势, 风云变幻中, 稳如泰山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地图和文件,深思熟虑的样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稳的背景音乐,如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深思和决策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ad the room”或“strategic think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在特定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审时定势”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在专业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在个人生活中指导我们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和策略性的重要性。
乃知务开济之业者未能审时定势而大顺人心,而克观厥成,吾不信也。
1.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3.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
4.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