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8:49
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军事、政治和社会组织制度。它起源于17世纪初,由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分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每旗下辖若干佐领,佐领下辖若干牛录。八旗制度不仅是一种军事组织,也是清朝社会的基本结构,影响深远。
八旗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期,最初只有四旗,后发展为八旗。随着清朝的建立和扩张,八旗制度逐渐成为涵盖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制度。
八旗制度在清朝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军事组织,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八旗子弟享有特权,但也承担着保卫国家的责任。
八旗制度让人联想到清朝的辉煌与衰落,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它既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反思。
在历史学*中,八旗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清朝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八旗制度可以作为一个背景设定,通过描绘八旗子弟的生活和命运,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
想象一幅画面:八旗子弟身着华丽的服饰,在古老的宫殿前操练,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制度也有存在,如日本的武士制度,但八旗制度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具有其独特性。
八旗制度是了解清朝历史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历史词汇,能够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
4.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