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33
火苗:指火焰的细小部分,通常是火焰的尖端或边缘,呈现出明亮的橙色或黄色,是燃烧过程中可见的活跃部分。
火苗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对火焰的观察和描述。在中文中,“火”指火焰,“苗”指细小的植物部分,合起来即指火焰的细小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火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火苗象征着生命力和能量。在**仪式中,火苗常被用作净化和启迪的象征。在现代社会,火苗也常与安全和危险相关联,特别是在火灾预防和安全教育中。
火苗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感受,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火灾的恐惧。它象征着希望和激情,也可能代表危险和破坏。
在童年时期,我曾在露营时看到篝火中的火苗跳跃,那种温暖和活力至今难忘。火苗不仅是实际的火焰,也成为我心中对冒险和自然的一种美好联想。
诗歌: 火苗在夜空中跳跃, 点燃了星辰的梦。 心中的渴望,如火苗般燃烧,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火苗的视觉联想通常是明亮、动态的,伴随着轻微的噼啪声,给人以温暖和活力的感觉。在音乐中,火苗可能与节奏明快的旋律相关联,传达出热情和动力。
在英语中,“flame”或“spark”可以对应中文的“火苗”,在不同文化中,火苗都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如热情、生命力和危险。
火苗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火焰的物理特性,还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火苗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思想,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苗】
(会意。从田,从艸。田里生长的形状象草的东西。本义:禾苗,未吐穗的庄稼)。
同本义;泛指初生的植物。
【引证】
《说文》-苗,草生于田者。 、 《诗·魏风·硕鼠》。传:“嘉谷也。”-无食我苗。 、 《公羊传·庄公七年》。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无苗。 、 《孟子》-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 《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苗未枯。 、 、
【组词】
补苗;间苗;秧苗;麦苗;豆苗;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