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9:33
火药味 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味,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作一个比喻,形容某种情境或氛围中充满了紧张、冲突或敌意,就像火药即将爆炸前的紧张状态。
在不同的语境下,“火药味”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火药味”一词源于火药燃烧时的实际气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扩展,成为描述紧张或冲突氛围的比喻用法。
在文化中,“火药味”常被用来形容政治或社会中的紧张状态,反映了人们对冲突和对抗的敏感性。
这个词汇常常让人联想到紧张、不安和潜在的危险,它能够迅速唤起人们对冲突场景的想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观看激烈的体育比赛时感受到“火药味”,观众的情绪高涨,现场气氛紧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城市的街头火药味弥漫,每一盏路灯都像是即将爆发的火花。”
想象一下,战场上硝烟弥漫,士兵们的呼吸声和武器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这种场景就能很好地体现“火药味”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air is thick with tension”或“the tension is palpable”,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紧张氛围。
“火药味”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气味,更深刻地捕捉了人类情感和社会动态中的紧张与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药】
(形声。从艸,乐声。本义:治病的物品。药物;药材。一般是植物,故从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药,治病草也。 、 《周礼·疾医》。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易·无妄》-勿药有喜。 、 《史记》-求仙人不死之药。
【组词】
药肆、 药贴、 药封、 药案、 药王、 药引、 药局、 药饵
3.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