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0:30
水土保持 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和社会活动。
水土保持 这一概念起源于对农业生产中土地退化问题的认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
在**,水土保持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它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水土保持 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绿色山林、清澈河流和健康生态系统。它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在我家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项目,如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坝,这些措施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绿意盎然的山坡,是水土保持的诗篇,每一棵树,都是大地的守护者。”
想象一片经过水土保持措施的森林,鸟鸣声和溪流声交织,形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在英语中,水土保持 可以对应为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相似的实践和重要性。
水土保持 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概念,它不仅涉及技术和方法,还关乎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思考和讨论环境问题。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3.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4.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