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9:36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风、水、冰等)或人为活动(如过度耕作、森林砍伐、城市建设等)导致土壤表层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地表覆盖不足或植被破坏的地区,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一词源于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描述,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个词在20世纪中叶开始被广泛使用,并逐渐成为环境科学和地理学中的专业术语。
在中国,水土流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黄土高原等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提到水土流失,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荒凉、贫瘠的土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这种联想可能会引发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通过参与植树活动、关注环保新闻等方式,间接参与到防止水土流失的行动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水土流失比喻为“大地的泪水”,表达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哀伤和反思。
通过观看关于水土流失的纪录片或图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土地的贫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视觉冲击可能会激发更强烈的环保意识。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水土流失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描述的现象和关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英语中常用“soil erosion”来描述类似现象。
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深入理解这一词汇,不仅有助于提高环境意识,还能促进跨学科的思考和合作,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3.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