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2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25:51
“比比皆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到处都是,随处可见”。它用来形容某种事物或现象非常普遍,无处不在。
“比比皆是”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比比皆然。”原意是指事情普遍如此,后来演变为形容事物普遍存在的成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事物的普遍性和常见性,反映了人对于事物普遍性的认识和表达方式。
这个成语给人以普遍、常见的印象,有时可能带有一种轻微的贬义,尤其是在描述负面现象时,如“社会问题比比皆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城市中的共享单车,它们比比皆是,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绿意比比皆是,心中的希望也随之萌发。”
想象一片花海,花朵比比皆是,这种视觉冲击力强,同时可以联想到鸟鸣声,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where”或“ubiquitous”,虽然意思相近,但“比比皆是”更具有文学性和成语的韵味。
“比比皆是”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事物的普遍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上自朝廷,下至草野,~。
1.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2.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3.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