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8:17
“举目皆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抬起眼睛看,到处都是。基本含义是指某事物或现象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形容其数量之多或分布之广。
“举目皆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成语的一种常见结构,即通过具体的动作(举目)来表达抽象的概念(皆是)。在历史演变中,这类成语往往保持其基本结构和含义,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会有细微的语义变化。
在文化中,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举目皆是”这个成语在描述自然景观或社会现象时,往往带有一定的审美或批判色彩,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叹和认可,它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壮丽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表达时,它能够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一种普遍性和广泛性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举目皆是”来形容城市中的共享单车,它们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举目皆是花开,心随花舞,梦随花香。”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草原,举目皆是牛羊;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轻音乐,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where you look”或“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它们在语境和用法上与“举目皆是”相似,但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有所不同。
“举目皆是”这个成语在汉语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深度。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精妙之处。
这种黄色的小花在草原上~。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