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9:18
椎心顿足(zhuī xīn dùn z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捶打胸膛,用脚跺地。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痛或悔恨的样子。
椎心顿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表达悲痛和悔恨的方式往往较为含蓄和内敛。椎心顿足这个成语体现了在极端情感状态下的外放表达,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巨大打击时的本能反应。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伤。联想到了人们在面对无法挽回的损失时的绝望和无力感。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这个成语,但在观看悲剧电影或阅读悲伤故事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我椎心顿足,
思念如潮水,
淹没我孤独的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孤独地捶打胸膛,跺脚,背景音乐可能是悲伤的小提琴曲,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ring one's hands"(绞手)或 "beat one's breast"(捶胸),但这些表达在情感强度上可能不如椎心顿足强烈。
椎心顿足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极端悲痛和悔恨时的情感状态。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词汇。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难怪个个中国青年读《女神》,没有不椎膺顿足,同《湘累》里的屈原同声叫道——哦,好悲切的歌词!唱的我也流起泪来了。
1.
【椎】
椎骨。
【引证】
《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谓之椎。”-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组词】
胸椎;腰椎
锥(锥属植物)的古称。
【引证】
《集韵》-椎,木名。似栗而小。
2.
【膺】
(形声。从肉。本义:胸腔,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膺,胸也。 、 《国语·鲁语》-无搯膺。 、 《楚辞·惜诵》-背膺拌合以交痛兮。 、 《楚辞·悲回风》-编愁苦以为膺。 、 《孔子家语·子夏问》-无拊膺。 、 清·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凄梗。
【组词】
膺门、 膺臆、 义愤填膺
3.
【顿】
(形声。从页(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顿,下首也。 、 《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二曰顿首。
【组词】
顿颡、 顿筑、 顿头、 顿膝
4.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