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2:01
滞后:指事物发展或变化的速度落后于另一事物,或者在时间上晚于预期或正常进度。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经济、技术、教育等领域中,某些方面未能与整体同步发展的情况。
“滞后”一词源于汉语,由“滞”和“后”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滞”指停滞不前,“后”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来描述各种形式的落后状态。
在现代社会,“滞后”常常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平等和差距,因此在公共政策和社会改革中经常被提及。
“滞后”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落后、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情况。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期待。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技术滞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促使我意识到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滞后”融入描述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意象中: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
滞后的脚步,追不上前行的风。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夕阳下追赶着远去的列车,这个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滞后”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缓慢的钟表滴答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滞后的状态。
在英语中,“滞后”可以对应为“lag”或“fall behind”。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同样用来描述落后或延迟的情况,但其使用语境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滞后”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它不仅是描述落后状态的工具,也是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挑战的镜子。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准确使用“滞后”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滞】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滞,凝也。 、 《周礼·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 、 《楚辞·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 《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