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0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00:31
慑伏(shè f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威慑或恐惧使某人屈服或顺从。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展示力量、威胁或其他手段使对方感到害怕,从而达到控制或影响对方行为的目的。
慑伏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慑伏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慑”意为害怕、恐惧,“伏”意为屈服、顺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描述通过恐惧或威慑来控制他人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慑伏常与权威和秩序联系在一起,如古代帝王通过展示威严来慑伏臣民,确保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慑伏可能与法律、军事或政治手段相关,用于描述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秩序或达成目标。
慑伏这个词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不自由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权力、控制和恐惧,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权威和自由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慑伏可能体现在家庭教育或职场环境中,如父母通过严厉的态度来慑伏孩子,或领导通过展示权威来慑伏下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目光如利剑,慑伏了夜的寂静,
星辰在他脚下颤抖,月光也不敢言语。
慑伏可以联想到黑暗、压迫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沉重的铁门。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低沉的雷声或沉重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与慑伏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subdue”或“intimidate”,它们都表达了通过威慑或恐惧来控制或影响他人的意思。
慑伏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它揭示了权力和控制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通过深入学*慑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从而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慑】
(形声。从心,聂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慑,失气也。 、 《礼记·乐记》。注:“犹恐惧也。”-柔气不慑。 、 《礼记·曲礼》。注:“犹怯惑也。”-则志不慑。 、 《荀子·礼论》-不至于隘慑伤生。 、 邵长蘅《阎典史传》-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 宋·苏轼《教战守》-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组词】
慑怯、 慑气、 慑息、 慑慑、 慑惮、 慑怖、 慑畏、 慑愕、 慑栗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