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18:4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8:41:04
“三天竺”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印度。在中文里,“天竺”是对古代印度的称呼,源自梵文“Sindhu”的音译,而“三天竺”可能是对印度的某种特定称呼或别称,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在一些古籍或特定文献中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三天竺”可能被用来指代印度,尤其是在描述古代中印交流、传播或历史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现代人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印度”。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或国际关系学中,可能会在特定的研究或讨论中提及“三天竺”。
“天竺”一词源自梵文“Sindhu”,意为“河流”,古印度人自称为“河流之地”。随着历史的发展,“天竺”逐渐成为对印度的称呼。而“三天竺”可能是对印度的某种特定或文学化的称呼,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
在文化中,印度(天竺)常与联系在一起,因为是从印度传入的。因此,提到“三天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文化、历史交流和影响。
提到“三天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神秘的东方、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传统。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涉及到研究**历史或中印文化交流,可能会在文献阅读或学术讨论中遇到“三天竺”这一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三天竺”来描绘一种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景象:
遥远的东方,三天竺之地,
佛光普照,古韵悠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印度(天竺)的画作,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印度古典音乐的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直接使用“India”来指代印度。不同文化中对印度的称呼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三天竺”这一特定词汇在中文中较为独特。
“三天竺”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中印古代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的深度。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竺】
(形声。从二,竹声。本义:竹)。
同本义。
【引证】
《广雅》。王念孙疏证:“竺、竹同声字。方言有重轻,故又谓竹为竺也。”-竺,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