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8:13
旗籍: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所属的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身份,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指一个人所属的民族或族群的官方登记。在**,旗籍特指满族人所属的旗,即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中的旗分,如正黄旗、镶黄旗等。
在文学作品中,旗籍可能用来描述角色的身份背景,增加故事的历史深度。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历史或民族问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族学,旗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民族身份和政治制度的互动。
同义词:族籍、民族身份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可以对比“平民”或“非旗人”来理解旗籍的特殊性。
旗籍源自清朝的八旗制度,最初是为了军事组织和管理而设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旗籍不仅代表了军事身份,也成为了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的标志。
在**,旗籍与满族文化紧密相关,是研究满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反映了清朝时期民族融合和分化的复杂过程。
旗籍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的长河,感受到民族的骄傲和历史的沉重。它也可能引发对民族平等和融合的现代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旗籍可能是一个家族传承的话题,通过家族故事和传统,传递给后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历史的河流中,我的旗籍如一叶扁舟,承载着祖先的荣耀与梦想。”
旗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战旗飘扬,或是历史剧中的宫廷音乐,带来一种庄严和历史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制度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有类似的身份划分和历史影响。
旗籍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提醒我们关注民族身份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
1.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2.
【籍】
(形声。从竹,耤(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籍,簿书也。 、 《周礼·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 、 《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掌邦国宾客之体籍。 、 《左传·成公二年》-非礼也勿籍。 、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 明·顾炎武《复庵记》-宫观之籍。
【组词】
籍口、 籍戎、 籍地、 削籍、 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