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4:58
词汇“捐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可能是一个拼写错误或者是特定领域的术语。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我将假设“捐俗”是一个误拼,并尝试从可能的正确词汇中进行分析。假设“捐俗”可能是“捐助”或“捐躯”的误拼,我将分别对这两个词汇进行分析。
“捐助”指的是无偿地给予金钱、物品或其他资源,以帮助他人或支持某项事业。
“捐助”一词源于汉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捐助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责任感。
捐助常常与正面情感如慷慨、善良和同情心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捐助可以是向慈善机构捐款,也可以是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质支持。
在诗歌中,捐助可以被描绘为一种无私的爱,如“他的捐助如同春雨,滋润着干涸的心田”。
捐助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慈善机构的标志,或者是捐助仪式的场景。听觉联想可能是捐助活动的宣传视频中的背景音乐。
在不同文化中,捐助的概念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捐助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为,它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捐躯”指的是为了某种事业或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捐躯”一词源于汉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捐躯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捐躯常常与崇高、悲壮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捐躯的概念可能不常直接应用,但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尊重那些为他人和国家牺牲的人。
在故事中,捐躯可以被描绘为一种无畏的爱国精神,如“他的捐躯如同星辰,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捐躯的视觉联想可能是烈士纪念碑,或者是战争纪念馆的场景。听觉联想可能是纪念仪式上的哀乐。
在不同文化中,捐躯的概念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牺牲行为。
捐躯是一个深刻的概念,它不仅是对个人牺牲的纪念,也是对人类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赞颂。
无论是“捐助”还是“捐躯”,这两个词汇都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行为。通过对这两个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性。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