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0:39
“灿烂夺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光彩耀眼,非常引人注目。其中,“灿烂”指的是光彩鲜明、明亮耀眼,“夺目”则强调这种光彩强烈到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使人难以忽视。
在文学作品中,“灿烂夺目”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如日出、星空)、珠宝首饰、艺术作品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事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表、成就或某个**的辉煌程度。在专业领域,如珠宝鉴定、艺术评论等,这个词汇也经常被用来描述物品的外观特征。
“灿烂”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原指光亮、鲜明。“夺目”则源于“夺”字的本义“抢夺”,在这里引申为吸引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形容光彩耀眼的成语。
在文化中,“灿烂夺目”常与吉祥、繁荣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如形容节日的烟花、庆典的装饰等。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个人的成就或某个的重大意义。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美好、辉煌的事物。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灿烂夺目”来形容一次烟花表演,那晚的烟花确实如词汇所描述的那样,光彩夺目,令人难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晨曦初露,阳光灿烂夺目,照亮了沉睡的大地,唤醒了万物的生机。”
想象一幅画面:金色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海鸥在空中翱翔,这样的场景可以用“灿烂夺目”来形容。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清晨鸟儿的歌唱,或是节日庆典中的欢快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azzling”或“eye-catching”,它们在意义上与“灿烂夺目”相近,但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灿烂夺目”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库,提升沟通的效果。
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
这件首饰的光泽~。
1.
【灿】
(形声。从火,粲声。本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灿若图绣。
【组词】
灿然、 灿灿
2.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