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5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51:36
灾荒(灾荒)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灾”和“荒”。其中,“灾”指的是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等;“荒”则指的是土地贫瘠、无法耕种或粮食短缺的情况。因此,“灾荒”合起来指的是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粮食严重短缺和饥荒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灾荒”常用来描绘悲惨的社会景象,如饥荒、流离失所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历史或特定时期的困难。在专业领域,如农业、灾害管理等,这个词则用于描述和分析具体的灾害及其后果。
“灾荒”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含义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历史上,灾荒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多次导致*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荡。因此,这个词在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常被用来反思和警示社会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提到“灾荒”,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苦难、无助和生存的挣扎。这个词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色彩,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苦难的记忆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接触到“灾荒”的情况,但通过学*历史和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灾荒”来描绘一幅凄凉的画面,如:
风卷残云过荒田,
枯枝败叶诉灾荒。
人间何处寻温饱,
泪洒黄土梦断肠。
通过观看关于灾荒的纪录片或电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词所代表的苦难和挑战。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体验。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famine”或“disaster”,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灾荒”,但都涉及到类似的主题,即粮食短缺和灾害。
“灾荒”这个词不仅是一个描述自然灾害后果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现实中的挑战。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馑】
(形声。从食,堇(qín)声。本义: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馑,蔬不熟曰馑。 、 《尔雅·释天》李注-可食之菜,皆不熟为馑。 、 唐·白居易《除李逊京兆尹制》-或纷扰之际,或荒馑之余;威惠所加,罔不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