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2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22:10
词汇“意谓”是一个汉语词汇,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意谓”字面意思是指言语或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或意图。它强调的是通过语言传达的思想或情感。
“意谓”一词源于古汉语,由“意”和“谓”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其基本含义,但在使用频率上可能不如一些更通俗的词汇。
在文化中,“意谓”强调的是言外之意,这与人重视含蓄和间接表达的文化特点相符。在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的“意谓”是沟通的重要部分。
“意谓”这个词给人一种深邃和思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解读和理解的复杂情感或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需要解读他人的“意谓”,尤其是在工作沟通和人际交往中,准确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对于建立良好关系至关重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意谓”:
月光洒落,意谓着夜的宁静,
星辰闪烁,意谓着梦的遥远。
“意谓”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深邃的夜空或静谧的图书馆,带来一种安静和沉思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意谓”可以对应为“implication”或“intended meaning”,但在使用上可能更侧重于逻辑或推理的含义。
“意谓”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还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含蓄和间接表达的特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意谓”的使用对于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1.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2.
【谓】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告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报也。 、 《汉书·霍光传》。注:“告语也。”-人以谓霍氏。 、 《战国策·赵策》-太后明谓左右。 、 《战国策·魏策》-谓安陵君曰。 、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谓岛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