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9:34
[曳足] 的字面意思是指拖着脚步缓慢行走,形容行走时步伐沉重、不灵活。基本含义通常与疲惫、沉重、缓慢等概念相关联。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曳足”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经历重大打击或极度疲惫后的状态,如“他曳足走在回家的路上,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曳足”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拖着脚步走”或“走得很慢”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专业领域:在医学或心理学领域,“曳足”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患者的行走特征。
同义词:拖步、蹒跚、踉跄
反义词:疾步、快步、轻快
“曳足”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曳”意为拖、拉,“足”指脚。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曳兵而走”的描述,意指拖着兵器逃跑。随着时间的推移,“曳足”逐渐固定为形容行走缓慢、沉重的词汇。
在**文化中,“曳足”常与老年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岁月的沉重和生活的艰辛。在社会背景中,它也可能与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等社会问题相关联。
“曳足”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疲惫。它让人联想到缓慢、艰难的行走,可能引发对生活艰辛、身心疲惫的共鸣。
在个人经历中,“曳足”可能与某次长途跋涉或极度疲劳的经历相关联。例如,在一次徒步旅行中,经过长时间的行走,最后几公里几乎是以曳足的方式完成的。
在诗歌中,“曳足”可以用来营造一种沉重、缓慢的氛围:
夕阳下,他曳足走过
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沉重
影子拉长,如同生活的负担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老人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黄昏的街道上,影子被夕阳拉得长长的。
听觉联想:可以联想到缓慢、沉重的脚步声,每一步都似乎在诉说着疲惫和沉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ag one's feet”,意指拖着脚步走,也有拖延、不情愿的含义。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traîner les pieds”也有相似的意思。
“曳足”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行走时的沉重和缓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状态,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通过对“曳足”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曳】
(会意。从申,从丿,丿(yì)亦声。申,伸展。本义:拖,牵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臾曳:束缚捽摔之意。-曳,臾曳也。 、 《礼记·曲礼》-车轮曳踵。 、 《仪礼·士相见礼》。注:“古文作抽。”-武举前曳踵。 、 《楚辞·怨思》。注:“引也。”-曳彗星之皓旰兮。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曳屋许许声。(曳屋,指众人把被火烧着的房子拉倒。许许声,指拉倒房子时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哧声。)
【组词】
弃甲曳兵;曳尾泥涂、 曳步、 曳脚慢坡(斜坡):曳布拖麻(曳布披麻披麻带孝、 曳开、 曳兵弃甲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