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4:43
“中流击楫”这个成语源自《晋书·祖逖传》,字面意思是船行至河流中央时,用桨击打水面,比喻决心奋发向前,不畏艰难。基本含义是指在困难或挑战面前,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在文学作品中,“中流击楫”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如历史小说中描述英雄人物的决心和勇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似的情感或意图。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个人或团队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行动。
同义词在表达决心和勇气方面相似,但“中流击楫”更强调在逆境中的行动和决心。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描述的是面对困难时的消极态度。
“中流击楫”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口语表达中,成为表达决心和勇气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勇”和“毅”,强调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往直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和坚定的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勇敢、决心和坚韧不拔的形象。在表达时,它能够传递出强烈的动力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重大挑战,团队领导用“中流击楫”的精神激励我们,最终我们克服了困难,完成了项目。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中流击楫声声响,逆水行舟志不移。”
想象一幅画面:一艘小船在汹涌的河流中央,船夫用力击打水面,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幅画面和声音都能很好地体现“中流击楫”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ddle one's own canoe”,虽然含义略有不同,但也表达了自力更生和面对困难时的独立精神。
“中流击楫”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决心的成语,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个人和团队面对挑战时提供了激励和指导。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
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3.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4.
【楫】
(形声短的船桨)。
同本义。短曰楫,长曰楫。
【引证】
《韵会》-棹,短曰楫,长曰棹。 、 《说文》-楫,舟擢也。 、 《诗·卫风·竹竿》-桧楫桧舟。 、 《楚辞·哀郢》。注:“船櫂也。”-楫齐扬以容与兮。 、 《汉书·贾谊传》-亡维楫。
1. 【中流】 击鞠
2. 【中流击楫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