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4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40:28
“托于空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事情寄托于空洞的言辞之中,不付诸实际行动。基本含义是指只说不做,空谈理论而不实践。
在文学作品中,“托于空言”常用来批评那些只会空谈理想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论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容。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教育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对空洞的理论教学。
同义词:空谈、空话、纸上谈兵
反义词:实干、实践、落实
“托于空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言行一致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托于空言”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只会空谈而不愿付出实际行动的人。这种行为不仅令人失望,也反映了个人责任感的缺失。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同事总是托于空言,他们的计划和承诺从未兑现。这让我更加重视实际行动,而不是空洞的言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空言如风过耳,
实干似石立基。
托于空言者,
终将一事无成。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台上,对着空旷的广场大声宣讲,但台下空无一人。听觉上,我可以想象那些空洞的言辞在空中回荡,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回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talk and no action”,强调同样的意思——只说不做。不同文化中,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是普遍的。
“托于空言”这个词汇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言语之外,更要有实际的行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区分空洞的言辞和有实质内容的表达,促使我更加注重实际行动。
道之不行,托于空言,显显赵公,则既有闻。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3.
【空】
使之困穷。
【引证】
《诗·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 、 《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组词】
空乏、 空竭、 空匮
腾让出来。
【引证】
鲁迅《彷徨·离婚》-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坐位来了。
【组词】
他由于辞职从而把他在国会的席位空了出来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