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8:33
应制:这个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按照规定或命令行事,如“应制诗”指的是按照**的命令所作的诗。二是指应答、应对,如“应制之才”指的是善于应对的能力。
在文学领域,“应制”常用于描述古代文人为**或权贵所作的诗词,这些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在口语中,“应制”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文学作品时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管理学,可能会讨论到“应制”作为一种执行命令的方式。
同义词:遵命、应答、应对 反义词:违命、拒绝、回避
“应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文人按照**的命令创作诗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一般的应答和应对。
在**古代,应制诗是文人展示才华和忠诚的一种方式。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评价标准。
“应制”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优雅和才情,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束缚和限制,因为它暗示了创作的被动性和规定性。
在现代生活中,“应制”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按照规定或命令行事的情况,如公司内部的报告或会议上的发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应制之笔,绘出千年风华,诗行间,流淌着皇家的威严。”
结合古代宫廷的画面和古典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应制”的氛围和情境。
在英语中,“应制”可以对应到“commissioned work”或“obligatory response”,但这些词汇缺乏“应制”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应制”这个词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创作方式,也体现了执行命令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应制”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深层含义。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