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7:54
词汇“惴惧”是一个汉语词汇,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惴惧”的字面意思是形容内心感到不安和恐惧。它由两个字组成:“惴”表示忧虑、不安,“惧”表示害怕、恐惧。因此,“惴惧”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深层的、持续的内心恐惧感。
“惴惧”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就有“惴惴其栗”(形容恐惧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惴惧”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惴惧”常与道德修养和内心状态联系在一起。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无畏,而“惴惧”则被视为一种需要克服的负面情绪。
“惴惧”带有一种深沉的、难以言说的恐惧感,让人联想到黑暗、未知和不确定性。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决策。
在个人生活中,“惴惧”可能出现在面对重大决策或未知挑战时。例如,决定换工作、搬家或开始新的生活阶段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惴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惴惧”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夜深人静时,
惴惧如影随形。
心中千千结,
何处是归程?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pprehension”或“dread”,它们也表达了类似的内心恐惧和不安。
“惴惧”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描述一种深层的内心恐惧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惴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从而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和生动地传达情感。
1.
【惴】
(形声。从心,耑(zhuān)声。本义:忧愁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惴,忧惧也。 、 《广雅》-惴,忧也。 、 《汉书·宁成传》-人皆惴恐。 、 《诗·秦风·黄鸟》-惴惴其栗。 、 《尔雅》-惴惴,惧也。 、 《庄子·齐物论》-小恐惴惴。 、 《孟子·公孙丑》-自返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 杜牧《感怀诗一首》-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慴惴。
【组词】
惴怯、 惴畏、 惴恐、 惴息、 惴惕、 惴悸
2.
【惧】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惧,恐也。 、 《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 、 《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荀子·解蔽》-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组词】
惧思、 惧选、 惧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