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5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54:45
“去妇”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字面意思是“休妻”或“与妻子离婚”。在古代社会,男性有权决定是否结束婚姻关系,这个词汇反映了当时男权社会的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去妇”一词常用来描述某位官员或贵族因某种原因与妻子离婚的情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离婚”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去妇”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去”意味着离开或结束,“妇”指妻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变迁,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被更现代的词汇“离婚”所取代。
在古代**,婚姻是家族之间的事务,离婚往往涉及到家族的荣誉和利益。因此,“去妇”不仅仅是个人的决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对古代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反思,以及对现代婚姻自由和平等的珍视。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妇女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和现代妇女权益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化和历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性别关系。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去妇”这个词汇来增强历史真实感,例如:“他因无法忍受妻子的不忠,最终决定去妇。”
结合古代服饰和场景的图片,或者古代音乐,可以更好地营造出“去妇”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历史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divorce”(英语)、“divorcio”(西班牙语)等,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背后的文化和法律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去妇”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性别关系,对于理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 、 《广雅》-女子谓之妇人。 、 《仪礼·士丧礼》。注:“妻妾子姓也。”-妇人侠床。 、 《礼记·曲礼》-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组词】
少妇;孕妇;媳妇;妇驵、 妇政、 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