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5:36
“去就之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离开或留下的关键时刻”。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尤其是在决定是否离开某个地方或职位的重要时刻。
在文学作品中,“去就之际”常用于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决策过程,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的讨论或演讲中,它可以用来强调决策的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讨论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行为。
同义词在表达上可能更加具体,而“去就之际”则带有更强的文学色彩和情感深度。反义词则强调了时间的普通性和不重要性。
“去就之际”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决策往往被赋予重要的道德和哲学意义。因此,“去就之际”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它还承载着个人责任、道德选择和社会期望的复杂内涵。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期待。它让我联想到电影中的高潮场景,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内心斗争和最终的选择。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面临去就之际的决策。例如,在决定是否接受一个海外工作机会时,我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家庭讨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去就之际的风中,我的心如风筝飘摇,最终选择了飞翔。”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人,四周是模糊的背景,只有他/她是清晰的焦点。听觉上,可能是紧张的背景音乐,伴随着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 the crossroads”,它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在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去就之际”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仅描述了一个时间点,还涉及了决策的复杂性和个人选择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果。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以至于此。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