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4:52
“去头去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去掉物体的头部和尾部。基本含义是指去掉事物的主要部分或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中间的部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去掉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只保留中间的部分,或者指去掉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精华。
在文学中,“去头去尾”可以用来形容作品的精简或提炼,例如在编辑过程中去掉冗余的部分,保留核心内容。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做事的简洁或直接,不拖泥带水。在专业领域,如编辑、写作或新闻报道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指导如何精简信息,只保留关键点。
同义词:
反义词:
“去头去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字面意思就是去掉物体的头部和尾部。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对物品的处理方式,后来逐渐引申为比喻用法,用来形容对信息的处理或对事物的处理方式。
在**文化中,简洁和精炼被视为美德。因此,“去头去尾”这个成语在文化上强调了去除不必要的内容,保留精华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高效和简洁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传达了一种简洁、高效和精炼的感觉。联想上,可能会想到编辑、写作或新闻报道中的精简过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简洁和高效的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写作时使用“去头去尾”的原则,去掉冗余的描述,只保留核心观点,使文章更加精炼和有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去头去尾,留精华,
文字如刀,削繁杂。
简洁之道,心所向,
言简意赅,传天下。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雕塑家在雕刻时去掉多余的部分,只保留最精美的部分。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编辑在剪辑音频时去掉不必要的部分,只保留最精彩的部分。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 to the chase”,意思是直接进入主题或重点,与“去头去尾”有相似的简洁和高效的含义。
“去头去尾”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强调了简洁和精炼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信息和事物时,应该追求高效和简洁,去掉不必要的内容,保留精华。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