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4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40:34
灾情:指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具体情况和影响,包括受灾范围、损失程度、人员伤亡等。
灾情一词由“灾”和“情”组成。“灾”指灾害,“情”指情况或状态。在古代汉语中,“灾”多指天灾,如水灾、旱灾等,而“情”则指事物的状态或情况。随着语言的发展,“灾情”逐渐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专门用于描述灾害的具体情况。
在中华文化中,灾害被视为天意或神明的警示,因此灾情往往与**、迷信等元素相关联。在现代社会,灾情更多地与科技、应急管理等现代理念相结合,强调预防和应对措施。
灾情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因为它涉及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救援人员、受灾群众、废墟等画面。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我亲眼目睹了灾情的严重性,那段时间的记忆至今仍历历在目。
诗歌:
灾情如墨染天际,
废墟中寻生命迹。
救援之手温暖心,
希望之光永不熄。
视觉:灾情可能让人联想到新闻报道中的灾区画面,如倒塌的房屋、受困的群众、救援人员的身影。 听觉:灾情可能让人联想到救援现场的警笛声、人们的呼救声、救援人员的指挥声。
在英语中,灾情可以对应为“disaster situation”或“disaster condition”。在不同文化中,对灾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强调救援和恢复的重要性。
灾情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严重性,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在面对灾难时的应对能力和团结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灾情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应对灾害**。
1.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