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9:55
词汇“三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文或特定的专业文献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三蘖”字面意思是指植物的三个分枝或分蘖。在古代文献中,它有时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分支或发展过程中的多个方向。
“蘖”字源自古代汉语,原指植物的分枝。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蘖”作为一个固定搭配,保留了其原始的植物学意义,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
在古代文化中,植物的生长常常被用来比喻人事的发展,因此“三蘖”可能在某些文献中被用来象征事物的多方面发展或变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蘖”可能带来一种古老、神秘的联想,因为它不常见于现代语言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文献或传统文化。
由于“三蘖”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使用,个人应用的机会非常有限。如果需要在特定语境下使用,可能是在讨论古代文献或植物学相关话题时。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三蘖”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描绘复杂或多元的情境。
由于“三蘖”与植物生长相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茂密的森林、植物的生机勃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声音,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三蘖”的词汇,但植物的分枝或分蘖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三蘖”作为一个生僻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但在日常交流中,它的实用性较低。在学习语言时,了解这类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蘖】
(形声。从木,薛声。本义: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
同本义。
【引证】
《书·盘庚上》-若颠本之有由蘖。 、 《诗·商颂·长发》。朱注:“蘖,旁生萌蘖也。”-苞有三蘖。 、 《孟子·告子上》-非无萌蘖之生焉。 、 《文选·张衡·东京赋》。注:“斩而复生曰蘖。”-寻木起于蘖栽。
【组词】
槎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