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0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07:06
烽燧(fēng su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边防用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烽火台是一种高耸的建筑物,通常建在山顶或要塞上,用于点燃烽火以传递紧急军情,如敌军入侵等。
在文学作品中,烽燧常用来象征战争、边疆或紧急情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军事或文学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和军事学,烽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烽燧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烽指烽火,燧指火种。在古代,烽燧系统是重要的军事通信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古代军事设施的专用词汇。
在**文化中,烽燧象征着边疆的防御和国家的安全。它不仅是军事设施,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烽燧的描写,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烽燧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边疆、战争和英雄主义。它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人们对过去英雄事迹的回忆和敬仰。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烽燧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军事通信系统和边防建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烽燧:
烽燧高燃夜未央, 边疆月色照孤城。 英雄血洒千秋业, 烽火连天映古情。
想象一座古老的烽燧在山顶上,夜晚的烽火在风中摇曳,这样的场景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烽火的燃烧声和风声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通信系统也有存在,如古罗马的信号塔(Beacon towers)。虽然具体形式和名称不同,但功能和象征意义相似。
烽燧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军事和文化,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烽】
(形声。从火,夆(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引证】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组词】
烽警
2.
【燧】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 、 《玉篇》-燧,以取火于日。 、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 《论语·阳货》-钻燧取火。 、 《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 、 《人类的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幽王为熢燧。
【组词】
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