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0:13
“烽火楼望”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烽火台上远望。烽火台是古代用于军事报警的设施,当敌人来犯时,守军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以传递警报。因此,“烽火楼望”通常用来形容在边疆或重要关隘守望,警惕敌情的状态。
“烽火楼望”源自古代的军事防御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高度警惕和守望的情境。
在古代,烽火台是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对于边疆安全的重视。因此,“烽火楼望”也承载了古代**对于国家安全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象征。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孤独和坚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边疆的荒凉和将士的忠诚。它也象征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再使用烽火台,但“烽火楼望”这个词汇仍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安全的人或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烽火楼望夜未央,星辰大海共长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烽火台在夜色中孤独地矗立,远处是连绵的山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古代边疆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军事防御系统在世界各地都有,如古罗马的信号塔。
“烽火楼望”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军事防御系统,也象征着一种坚守和警惕的精神。在现代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
1.
【烽】
(形声。从火,夆(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引证】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组词】
烽警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楼】
(形声。从木,娄声。本义: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楼,重屋也。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组词】
教室楼;办公楼;科技楼;楼额、 楼观、 楼外楼、 楼角、 楼舍
4.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