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4:02
“烽火连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战争连绵不断,烽火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连年则表示连续多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乱频繁,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烽火连年”常用来描绘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如古代的战乱或现代的战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长期持续的冲突或困难。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个时期的战争情况。
同义词:战火纷飞、兵连祸结、战乱频仍 反义词:太平盛世、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烽火连年”源自古代**的军事通信系统,烽火台是用来传递敌情的重要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长期的战争状态。
在文化中,“烽火连年”常常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经历过“烽火连年”的情况,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电影时,这个词汇常常让我深感历史的沉重和和平的宝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烽火连年映天红,英雄血染山河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烽火台上升起的浓烟,以及战场上士兵的呐喊声和战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years of war”或“decades of conflict”,但它们缺乏“烽火连年”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烽火连年”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战争状态的词汇,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1.
【烽】
(形声。从火,夆(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引证】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组词】
烽警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连】
(会意。从辵(chuò),从车。本义:人拉的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连即古文輦也。-連,负车也。 、 《周礼·故书巾车》-连车组輓。 、 《周礼·乡师》-与其輂连。 、 《管者·海王》-行服连轺辇者。 、 《庄子·让王》。郑君、房君、司马君皆云:“读为辇。”-民相连而从之。 、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太后]曰:‘老妇持连而瞏(還)。’
4.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