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3:01
“伏天”是指**传统节气中的一个时期,通常指的是夏季最热的时期,即从小暑到大暑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天气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人们常说的“三伏天”就是指这个时期。
“伏天”一词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古人根据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总结出这一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伏天”逐渐成为描述夏季高温时段的通用词汇。
在*文化中,“伏天”与养生、避暑等俗紧密相关。人们在这一时期会有一些特定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如喝绿豆汤、吃西瓜、避免剧烈**等,以适应高温环境。
“伏天”给我的情感反应是炎热和不适,联想到了汗水、空调、冰镇饮料等与炎热天气相关的元素。
在我的生活中,伏天意味着要调整作息时间,避免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会注意饮食,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伏天”:
伏天烈日下,蝉鸣声声催。
绿荫遮不住,汗水湿衣背。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的炎热时段,但可能没有特定的词汇来描述这一时期。
“伏天”作为一个描述特定气候现象的词汇,不仅反映了*的气候特点,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在学语言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