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03:48: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03:48:52
“伏剑”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隐藏或准备使用的剑”,通常用来形容一种隐秘的、随时准备行动的状态。在古代,这可能指的是武士或刺客在暗中准备攻击或自卫的状态。
“伏剑”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军事战术,后来逐渐扩展到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用以形容各种隐秘或准备行动的状态。
在**古代文化中,“伏剑”常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描述武士或侠客的行为时。
这个词给我一种紧张和期待的感觉,联想到电影中的悬疑场景或是历史小说中的关键转折点。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词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幕后默默准备、等待时机的人或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伏剑之人,心怀决意,静待黎明。”
想象一个黑暗的房间,一把剑静静地躺在角落,等待着主人的召唤。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紧张的音乐,增强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ady the sword”或“sheath the sword”,但这些表达不如“伏剑”那样具有隐秘和准备的意味。
“伏剑”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描述隐秘或准备状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现,让我在语言学*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剑】
(形声。从刀,佥(qiān)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注:“今之匕首。”-劒,人所带兵也。 、 《管子》-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为剑。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 、 虞世南《从军行》-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组词】
剑锷、 剑首、 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