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3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39:47
坐视不顾 的字面意思是指坐着看着某事发生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或干预。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事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不给予任何帮助或支持。
坐视不顾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坐视”和“不顾”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坐视”即指坐着观看,而“不顾”则表示不关心或不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含义。
在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中,坐视不顾 的行为通常会受到批评。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常用来强调个人或组织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冷漠、自私和不负责任。它可能引发对社会正义和道德责任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对他人困境不闻不问的行为,鼓励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和他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当风暴来袭,有人坐视不顾,而英雄挺身而出,守护着希望的灯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坐在窗边,外面是受灾的人群,而他却无动于衷。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增强这种冷漠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nd by and do nothing”或“turn a blind eye”,都表达了类似的不作为和冷漠的态度。
坐视不顾 这个词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能袖手旁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责任感和同情心。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顾】
(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顾,环视也。 、 《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 《诗·桧风·匪风》-顾瞻周道。 、 《诗·小雅·大东》-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 《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 、 《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战国策·燕策》-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组词】
顾瞻、 顾盼生辉、 顾返、 顾笑、 顾望